欢迎光临!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首页>> 德育管理>>书香园地>>文章内容
读《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有感

发布时间:2023/9/13 13:12:02 作者:狄万芸 浏览量:354次

学校让我们每位老师选一本书读一读,在挑选书时,这本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一下就吸引了我,我急切翻开来浏览了目录,寻找书中所说的优秀教师到底有哪九堂必修课?这本书记叙了我们老师要做优秀教师,要做快乐的教师,阐述了读书修身,读书致远;仰望星空,自我反思;教育科研,拯救自己;大爱圣心,大德厚生;一流口才,莲花巧舌;我写我心,我思我在;生活教育,注重细节;家校沟通,必有我师;调整心态,享受快乐。这九件事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系,就像一串珍珠一样散发着晶莹的光芒。共同构成了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所要走的必经之路。“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一二百本好书。”“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只要你对教育工作感兴趣,只要你能坚持读书学习,勤奋实践,成功的大门一定会向你敞开。”多朴实的语言啊!没有大教育家的说教,而是像散文的语言一样明确地提出了读书的重要性。他在给老师签名时也总写“读书幸福一生”“读书养性”这样朴实的语言教育、启迪一批批人读书。

静心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受颇深:教师很可能一辈子平庸,但若能努力追求,就能成为一个优秀教师或教学专家,甚至是出色的教育家。但必须在专业修炼、职业提升和事业追求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并积极践行这9件事。他的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很值得我认真学习。

《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让我这为人师者有了更多更多的思索……

高老师讲的都是真实的教育。那些文字是用心灵写成的,讲的学生我似曾相识,记录下来的点点滴滴事件和我是那么接近同样是讲台同样是十几个学生的课堂……一切的一切,离我是那么近。书中的“高铭晔”,让我想到了我班上个别不自信的同学,我与他们种种的磨合,与他们之间的一个个故事。我们班上有一个学生小沈,他学习一般,但活泼机灵。课堂上经常玩耍,特令我头疼,免不了天天批评他。而高老师呢?他多年如一日地用去教育,用去走近学生心灵,用去探索教育的真谛。从这本书上,我看到一个为人师者的信心,更看到了高老师的博大爱心与耐心,智慧与机智。

第三堂必修课教育科研”中 高老师写了自己是如何引导学生写作文的,一看我就被深深吸引了。是啊,这是我们语文老师一直最困惑的问题。学生一听到写作文,便本能地产生强烈的反感和莫名的恐惧,于是我仔细的钻研教材,认真的备课,详细的讲解。学生便正襟危坐,无病呻吟,为了任务,为了老师,更为了考试,编造故事,用谎话来糊弄一番,这样写作文的过程如肚里没有孩子而硬要生出孩子一般的痛苦。带着这个问题与无奈,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我的作文教学以思想训练为主,以内容题材为主,高度注重生活和思想交流,高度重视语言的表达交际功能,提倡为生活而写,为人生而写,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思考,学会表达,学会生活。这段话发人深省,让我从本质上领悟了写作的技巧。我不应该抱怨没什么可写,抱怨学生不会写,我应当重视学生的生活,重视平日多和学生交流思想,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功能。明白了这些,一切抱怨都抛到九霄云外,心中豁然开朗。

第五堂必修课“积极写作”中写到:能不能写作是一个教育家和一个教书匠的基本区别。不能写一手好文章的教师,只能是一个教书匠,一个从事教育的简单劳动力。现在许多教师懒于读书,更别说写作了。有时需要写时就从网上搜一些材料东拼西凑地凑成一篇文章。这很不利于教师的成长,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干教师这一行总免不了要写总结、计划;二、教师需在反思中成长;三、语文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阅读和作文指导。自己没有良好的阅读和写作功底,对学生根本不可能进行很好的指导。因为他只能像赵括一样纸上谈兵。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误连自己都不知怎么改,怎样教学生改呢?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像苏霍姆林斯基、魏书生、窦桂梅都是在读写中成长为教育家的。高老师在《新教育财富》的编者按里说:成功也许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只要你勤于实践,善于观察,不断反思,坚持写作,若干年后,也许你会成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成为第二个李镇西……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成功之门是从里面打开的。”高万祥老师的《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是成为优秀教师的一把金钥匙,但这把金钥匙是属于把这本书的内容化为自己能力的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地学习先进教师的经验,多读书,多学习,不断改进,积极探索,善于总结,使自己的工作水平不断提高。

行风监督电话:86364787 邮箱:450364563@qq.com

教育局师德师风监督:52883588,邮箱yhjyj@21cn.com

版权所有 梅山第一小学 Copyright © 1999-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2 南京市梅山总校  

苏ICP备12076886号 苏公网安备 320114020104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