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今天是 2019年12月5日 星期四
当前位置:首页>> 德育管理>>家教天地>>文章内容
教育过程岂能外包

发布时间:2012/1/20 14:01:00 作者:管理员 浏览量:1487次

从古到今,中国人历来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做个有教养的人,做个光前裕后的人,是每个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期许与荣耀,因此有了“孟母三迁”的经典故事,有了“岳母刺字”的感人场面,有了“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直至“傅雷家书”等的前赴后继。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一要积德行善、孝行天下,二要读书明理、立己达人,即所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家庭教育关系到人的终身发展,所以有哲人说:摇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地球的手,一个好父亲胜过10个好校长。当然,也有过于夸大家庭(包括遗传)与家庭教育作用的、现在看来是十分错误的言论,比如“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等。客观地讲,每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功,都往往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先天禀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个人努力、时代机遇等。
  其中,自然家庭教育的作用则是与生俱来、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的。
  双亲俱在的孤儿
  如今社会进入了“独生子女时代”,一般城市家庭都是“4、2、1”结构,一个孩子独自承担了以往几个孩子共同承担的期望。同时,由于现在社会处于急速上升时期,年轻父母工作忙、生活忙,甚至连休闲也忙。所以,孩子出生以后,就被父母寄予无限期望,但有些父母不是选择自己来陪伴孩子、了解孩子、引导孩子,而是只承担了十月怀胎的生养功能,然后便放弃陪伴。于是月子保姆开始走俏,因为月子保姆是“专业出身”,不仅能代替母亲喂养孩子,还能开发孩子的早期潜能。
  等孩子稍微长大一点,许多父母就把孩子的早期养育权交给各种高价全托的亲子班、小托班直至幼儿园,因为他们觉得要让孩子优秀,就一定要抢先一步,而且要专业化、他人化甚至军事化。讲得刻薄一点,这样的父母其实是让孩子在双亲俱在的情况下遭受着孤儿的待遇。
  羡慕小狗的孩子
  孩子上了小学以后,更是成天挣扎在做不完的作业和上不完的培训班里。父母会说:你只要把学习搞好、考上名牌大学就行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按常理说,尽管现在不少父母都是忙人,可孩子少了,父母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应该是增加了,但现在的父母往往放弃了陪伴孩子成长的重要使命。有的孩子说,我妈妈对她养的狗都比对我好。妈妈每天都去遛狗,还亲自给狗洗澡梳毛,对狗唠叨个不停,而对我只有固定的几句问话——今天作业还有多少?这次考试在班上排名多少?上次买的课外练习题还有多少没做?要不就是“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怎么……”
  我们做父母的,特别是年轻的父母们,如果让孩子的成长离开日常家庭,而采取教育手段社会化、施教人员专业化、教育过程外包化,那不仅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极大的摧残,而且还放弃了孩子成长过程中为人父母的丰富体验,因为家庭教育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家庭教育的核心是亲情传递,要让孩子对父母和家庭自然而然地产生认同、依恋与感恩之心。因此,父母与孩子决不能成为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父母对孩子成长的陪伴无人能够替代,父母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乃至行为习惯、言谈举止,对孩子来说都是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学会与孩子共同成长
  父母可以选择要不要孩子,但孩子不能选择要不要父母。当孩子降临的时候,你已经不能选择要不要做父母了,这时你唯一的选择就是学会与孩子共同成长。天上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家里的“小太阳”
  每天也都是新的,不能让成长慌慌张张、丢三落四、顾此失彼,要尽可能让成长优雅起来,甚至要学会给自己的成长和孩子的成长大胆留白。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山高水长,海阔天空,要让孩子从小就享受自然宽松的成长环境。当然,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父母还特别需要明白,孩子不仅是我们教育的对象,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儿童的世界对成年人来说,是一座深不可测的秘密宝藏。
  多年前,曾见有一篇文章谈起父母为什么要生孩子,隐约还记得说,现在生孩子的理由越来越不理直气壮了:生孩子为养儿防老?为传宗接代?为光宗耀祖?是啊,我们生育孩子,是不太容易找出一个什么外在的理由了,或者说也不需要一个什么明确的理由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成家立业,想生孩子了,那就生吧。关键是孩子生下来之后,我们做父母的该怎么办:给孩子一个好的家庭教育,无论是快乐与收获,还是困惑与烦恼,让孩子的成长充盈在我们为人父母的每一天,这难道不就是我们生孩子的理由吗? 作者:马建强(第二届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特别贡献奖获得者,江苏《莫愁》杂志社副总编)

行风监督电话:86364787 邮箱:450364563@qq.com

教育局师德师风监督:52883588,邮箱yhjyj@21cn.com

版权所有 梅山第一小学 Copyright © 1999-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2 南京市梅山总校  

苏ICP备12076886号 苏公网安备 32011402010434号